「出來之後,多久會開始想家呢?」
在京都的某一天被問到這個問題。
「沒有。」我說。
並沒有一個時間點,什麼一周或是一個月之類的,完全取決於心理狀態。
六年前第一次長途旅行時曾經因為寂寞而想家,但那並不是真的,而是一個人不習慣,想要有旅伴,有可以說話的對象。
後來克服了一個人上路的困難以及培養出到陌生的環境也能交朋友的能力後,一切就解決了。
我後來出去很不喜歡被人家跟,沒有遇到合拍的對象就寧可自己走,這件事是過去連外出吃飯都要人陪的我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會掛念爸爸媽媽,知道他們擔心,於是每天傳訊息給他們。
我偶爾想念我的小房間,但我更喜歡有人一起生活的感覺,每天早上醒來有人一起吃飯一起打掃,各做各的事,但是同處在一個屋簷下。
出去採買回家後會有人對你說「你回來了」,要出門的時候有對象可以說「我出去一下」。
會想念小房間,通常是一個人需要悲傷的時刻。
現實中並沒有人真的等在那裡,等我回去,實現什麼承諾,改變彼此的生活,所以我的牽掛,其實很少很少,真正的羈絆在心裡。
我曾經因為這樣而感到難過,後來掙脫了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痛苦。
快樂來自於選擇,我隨時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要回家,而不是因為誰。
或許家對我來說意念太模糊,小房間是家嗎?阿嬤家是家嗎?家在哪裡呢?我找不到對家的認同感。
我有一個房間,我一個人生活在裡面,姑姑還在世時每週會回去舊家吃她做的飯,過世後的這幾年變得非常偶爾才回去,大部分是阿嬤拜拜;有時候去媽媽那裡一起晚餐。
我們家的生活型態並不傳統,因為作息時間分開,我們很少機會一家人圍著餐桌吃飯,出社會後我就沒有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即便關係是緊密的。
我不是一個很重視家庭生活的人,卻極想要成立自己的家,這點矛盾曾被朋友點開來問過。或許,我想要找到可以踩穩自己的那個力量。 而那個力量生長在「我們共同一起建立一個什麼吧」之上。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被帶出去露營的原因。
在京都的某一天被問到這個問題。
「沒有。」我說。
並沒有一個時間點,什麼一周或是一個月之類的,完全取決於心理狀態。
六年前第一次長途旅行時曾經因為寂寞而想家,但那並不是真的,而是一個人不習慣,想要有旅伴,有可以說話的對象。
後來克服了一個人上路的困難以及培養出到陌生的環境也能交朋友的能力後,一切就解決了。
我後來出去很不喜歡被人家跟,沒有遇到合拍的對象就寧可自己走,這件事是過去連外出吃飯都要人陪的我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會掛念爸爸媽媽,知道他們擔心,於是每天傳訊息給他們。
我偶爾想念我的小房間,但我更喜歡有人一起生活的感覺,每天早上醒來有人一起吃飯一起打掃,各做各的事,但是同處在一個屋簷下。
出去採買回家後會有人對你說「你回來了」,要出門的時候有對象可以說「我出去一下」。
會想念小房間,通常是一個人需要悲傷的時刻。
現實中並沒有人真的等在那裡,等我回去,實現什麼承諾,改變彼此的生活,所以我的牽掛,其實很少很少,真正的羈絆在心裡。
我曾經因為這樣而感到難過,後來掙脫了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痛苦。
快樂來自於選擇,我隨時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要回家,而不是因為誰。
或許家對我來說意念太模糊,小房間是家嗎?阿嬤家是家嗎?家在哪裡呢?我找不到對家的認同感。
我有一個房間,我一個人生活在裡面,姑姑還在世時每週會回去舊家吃她做的飯,過世後的這幾年變得非常偶爾才回去,大部分是阿嬤拜拜;有時候去媽媽那裡一起晚餐。
我們家的生活型態並不傳統,因為作息時間分開,我們很少機會一家人圍著餐桌吃飯,出社會後我就沒有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即便關係是緊密的。
我不是一個很重視家庭生活的人,卻極想要成立自己的家,這點矛盾曾被朋友點開來問過。或許,我想要找到可以踩穩自己的那個力量。 而那個力量生長在「我們共同一起建立一個什麼吧」之上。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被帶出去露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