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0806

上星期五回診看傷口時也同時接受了北醫人文研究所的一位助理教授的訪談,關於當初為什麼會選擇溫柔生產,經歷過這次生產事故後對於看待生產中的醫療行為有沒有什麼改變?

與談中當我談及這次的生產經驗,助理教授比我先哭了出來,而且是很激動的那種。
後來才知道她也曾經失去過寶寶,在八週和十週的時候。
「無原因」這三個字都是我們心中的痛。這樣的事沒有經歷過的人真的很難理解,當事人也很難找到適合的對象訴說。
一般的媽媽們可以曬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出遊的照片,但是我們呢?如果旁人忌諱或是滿臉憐憫的語氣和眼神,我們的孩子就只能存在自己心中,然後時不時地懷疑她是否曾經真實來到這個世界過?

看完「誕生死」這本書後,最感動的一個篇章是某位媽媽的女兒死於無原因的嬰兒猝死症之後,舉行完了葬禮,跟久別的友人再次相見時,友人主動提及「來,咱們一起聊聊你女兒的事吧!」
然後拿了一盒面紙放到她面前,靜靜地聽她描述她跟女兒的故事。
講述與聆聽,開啟了我們的療癒之旅。

訪談結束後助理教授稱讚我很堅強,我說我可以堅強是因為有先生的存在,在我一心後悔和弔念著沒能留住寶寶的時候,是他提醒了我我的生命也很重要。
有時還是會有「為什麼別人的孩子活下來了但我的卻不行」的沮喪念頭,但我跟小傢伙紮紮實實地在一起了40週,也經歷了生產和產後恢復的過程,比起跟孩子只有幾週或者幾個月緣分的媽媽,已經得到很多了。

然而在經歷這一切之後,對於生產的選擇和態度上是否有所轉變?
確實有,假設有第二胎,生產方式的選擇會從「怎麼樣生可以最自然」變成「怎麼樣生可以都活下來」。
是我接受這個訪談時發現自己最轉變的地方。